金丹公司是以玉米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乳酸及其衍生物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金丹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命线、第一增长点和第一驱动力,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之路,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从当年一个濒临倒闭的县级小厂,跃升为目前乳酸产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际化知名企业。主要做法是: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危机的逆境中实现快速增长
走创新之路,解风险之危。技术创新,是企业有效规避风险、谋求跨越发展的第一生命线。2008年世界遭受金融危机,国内内资乳酸企业90%停产倒闭,世界乳酸公司全部亏损。在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的严峻形势下,金丹公司也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首先,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生产成本激增。硫酸由2007年的350元/吨涨到1800元/吨,煤炭由380元/吨涨到720元/吨,玉米平均每吨上涨100元,包装桶价格上涨30%,全年综合物耗成本增加6000多万元。其次,“三聚氰胺”事件的冲击,使全国奶制品企业对乳酸的需求量下降1/2,2008年10月份公司对伊利、蒙牛等奶制品企业的乳酸销售量下降了80%。其三,上半年出口退税率从13%降到5%,下半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品出口严重受挫,每月减少上千万元的销售收入。
面对国内外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金丹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依靠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六大技术突破:一是自主研发世界最先进的动态结晶技术,仅用两个月时间,投资5500万元新上乳酸钙2万吨、乳酸纳、乳酸钾1万吨,大幅度降低了物耗成本;二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碳钢代替不锈钢材料制作发酵装置,节约设备投资1.02亿元。三是在国际上首创采用低温灭菌发酵技术,有效降低营养损失,吨乳酸节约成本532元。四是采用金丹公司独有的双边间氧发酵技术,吨乳酸节电305度。五是采用世界唯一粗玉米粉发酵技术,吨乳酸节约成本218元。六是采用基因工程培育出的优秀菌株,使产品光学、化学纯度均达到96%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正是上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使金丹公司以高质量、低成本的优势,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31.6%;利润6500万元,同比增长25.7%;税金3655万元,同比增长28.8%,新招员工213人,薪水平均增长10%。2008年以来公司已有48位员工购买了私家小汽车。进入2009年更是产销两旺,生产超负荷运转,销售月月创历史最高记录。
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用原创实力,搏行业冠军。技术创新,是企业搏击潜流、跨越发展的第一增长点。金丹公司生产经营出现目前的良好局面,主要得益于十几年来坚定不移地技术创新和日趋完善的科技推进体系。
一是强化领导,加大投入。金丹公司处在传统农区,面临交通闭塞、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实际困难。而乳酸生产技术科技含量高,国内技术贫乏,国外技术封锁。为了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领导层带头转变思想观念,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技术创新领导组,10名班子成员中有6名主攻科技创新,各车间都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组建一流研发队伍,形成一流创新机制,争创一流科研成果,下决心走出一条适合金丹公司发展的技术创新之路。从2005年起,公司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都占到销售收入的7%以上,到2008年公司已累计技术投入1.35亿元。建成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乳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淀粉生物质化工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平台;建立了11个项目研究室、2个中试车间、3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购置各类先进仪器设备150多台(套);打造了一支由118名专职科研人员组成,“院士、博导、博士、硕士、本科生”五位一体的研发队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管优秀专家3名。
二是集中资源,重点突破。L-乳酸工业化由于技术缺乏曾严重制约了金丹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公司集中优势资源联合攻关,投资3251万元建立4个专项实验室、1个中试车间,并组建一支由43名企业技术骨干、82名生产一线技术员和熟练操作工、15名科研技术专家组成的科研队伍,经过15年重点攻关,终于攻克了这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难题,使公司具备了成本、质量、投资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L-乳酸去年10月份工业化生产,不仅使金丹安然度过危机,而且在危机中获得了快速发展。
三是借船出海,产学研结合。公司先后与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以及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设立联合研究室,聘请专家教授参与项目研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参与公司项目研究的外部科技精英达到80人,先后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成果,使金丹在发展过程中年年取得新突破,一步一个新台阶,在世界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四是全员创新,群策群力。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开展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发动一线熟练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由小改小革、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到积小胜为大胜,用技术创新切实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糖车间完成的粉碎机改造方案在不增加投资和消耗的情况下,将玉米粉的细度提高15%。制酸车间完成的离子交换工艺改造方案,彻底解决了灼烧残渣问题,设备利用率提高10%。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一步步向前推进,连续解决了分解、脱色、离子交换、浓缩、醇不溶物等技术和质量问题,为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是重视人才,重奖激励。公司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鼓励学术交流和科技研讨,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为技术人才提供了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破格的政治待遇。孙广文同志是从山东聘请的一名高科技人才,因完成糖清液高浓度发酵技术,公司一次奖励其个人100万元。总经理于培星、总工程师王然明等都是从普通技术人员中提拔起来的,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更加积极有效地领导和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
目前,公司先后承担并攻克了国家“86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正在公示期间的6项,正在组织申报的8项。成为周口唯一一个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连续三次承担粮食深加工国债项目、连续四次承担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的企业,从而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988年,研发了“乳酸非结晶生产工艺”这一革命性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乳酸连续化生产。
1999年,开发出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乳酸生产全套装备技术工艺”,大大缩短了中国乳酸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2005年,自主研发了“糖清液高浓度发酵生产乳酸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玉米粉发酵生产乳酸企业。
2007年,用5年时间研发了“乳酸分子蒸馏技术”,打破了国外在乳酸精制技术方面的垄断。
2008年,用15年时间实现了“L-乳酸工业化生产”,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依靠自主创新、突破L-乳酸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企业。
2009年4月15日,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乳酸萃取分离技术又获重大突破。
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使金丹公司的乳酸产品吨消耗大幅度降低。例如,蒸汽由38吨降至5.1吨,玉米由3.2吨降至1.5吨,活性炭由135公斤降至15公斤,用电量由1380度降至350度,盐酸由670公斤降至120公斤,用生水由260降至23吨。技术创新已经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突破10亿元,对企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007年5月,省委徐光春书记到金丹公司视察后说:“这次来到周口,我看到了周口工业的希望,像金丹这样的高技术企业,不要说周口不多,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对这样的企业应该大力扶持”。市委书记毛超峰、市长徐光多次到金丹公司调研指导,对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领导的关怀和鼓励大大调动了公司员工加快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推动金丹公司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
三、明确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铸造辉煌。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依靠技术创新,金丹已经实现了“全国最大、亚洲第一”的目标,在国际上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力。但金丹目前的规模还相对较小,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要全面向国际乳酸一流企业挑战,金丹必须在今后三到五年间内继续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目前,金丹公司根据未来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对科技创新进行了科学规划。2009-2012年,要重点发展L-乳酸、缓冲乳酸、固体乳酸、乳酸酯、乳酸盐类等高新技术产品,做大传统市场,将L-乳酸及系列产品扩大到30万吨;加大聚乳酸和非粮替代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新建一条年产3万吨的聚乳酸生产线,用可生物降解、环保型的聚乳酸产品代替目前的塑料制品;加大“钠盐法生产乳酸技术”重大专项工业化研发力度,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进一步升级换代和无“三废”排放的目标,争取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总额6亿元的奋斗目标,再造一个新的金丹,勇当行业世界第一。
坚持技术创新,未来将一片光明!金丹公司坚信,有市、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要坚持技术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把金丹打造成周口在世界上具有知名品牌的现代化企业。
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