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周口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
来源: (郸城县人民政府) 时间: 2020-08-10 07:18:3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周政办〔2020〕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周口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6月24日        


周口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0年)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我市是全省第二户籍人口大市、第三常住人口大市,人口结构多样,人口形势复杂。为积极有效应对我市人口趋势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河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全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工作任务,是2020—2030年全市人口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近40年来,我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人口结构呈现新变化。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市成为全省流动人口大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节  人口现状


2010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人口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强化人口发展综合调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人口数量增长趋缓。全市2019年年末总人口为1166.15万人,较2010年增加50.68万人;“二孩”政策效应初步显现,自然增长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由2010年的4.63‰降至2019年的3.83‰,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94‰,其中2016年最高为6.16‰。


2010—2019年全市总人口数量变动趋势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2019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47,比2010年的112.84明显降低;全市人口性别比为113.39,比2010年提高5.49个百分点。2019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4.5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0.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4%,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9年人口总抚养比为61.2%,比2010年上升13.0个百分点,连续9年上升。


——人口素质不断提升。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2019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2012—2019年职业院校累计输送合格毕业生约18万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95‰、2.92‰、6.73/10万。


——流出人口持续增加。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866.22万人,比2010年减少27.67万人。流出人口从2010年的261.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349.1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达到29.9%,比2010年高出6.5个百分点。流入人口数量波动较大,2019年为29.19万人,2010年以来流入人口最多年份为2015年(51.53万人)、最少年份为2017年(20.42万人)。

2010—2019年全市人员流出趋势


——人口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019年全市人口密度为 “724.3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人口密度的1.24倍。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36%,2010—2019年年均提高1.63个百分点。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态势明显,特别是淮阳撤县设区后,市辖区人口由2018年的72.1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69.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从8.31%迅速提升至19.58%,周口市一跃成为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结束了市辖区面积小、与经济实力在全省靠前位次不相匹配的历史。

2010—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增长趋势


——重点人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淮阳区、沈丘县、商水县、太康县、郸城县、西华县、扶沟县脱贫摘帽,111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行列、85.1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8.11%降到2019年底的0.4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3张。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助、城市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断提高,年发放9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1000万元,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双拥优抚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为残疾人群体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第二节  发展趋势


2020—2030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预计我市人口变动将出现以下主要趋势:


——人口规模增长势头减弱。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转变因素影响下,我市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在国家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后,近期妇女总和生育率略有上升,但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


——人口老龄化将明显加速。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保持在低位水平,新生儿数量相比以往有所减少,存量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劳动力老化程度有所上升,预计到2030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22.3%左右。


——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乡镇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到203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0%。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导致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偏高和留守家庭等问题将长期存在。


——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回归正常。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归并稳定在正常区间。但原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堆积效应,仍将对今后一段时期人口的婚姻、家庭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家庭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口流动和低生育率等因素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简单化并进,核心家庭、直系家庭仍将是主要的家庭形式,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以及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有所提高,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纯老家庭、独居老人家庭等将越来越多,计划生育失独家庭随着成员年龄增长面临发展能力逐渐变弱的突出问题。


第三节  问题与挑战


我市人口结构多样,人口形势复杂,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紧密,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我市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水平出现了短期回升,但从长期看,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行为选择变化等因素影响,生育水平存在持续走低的风险,人口规模将出现增长势头减弱并持续下降的趋势。


——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我市人口年龄结构转变速度快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老龄化加速将明显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凸显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人口红利减弱将持续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


——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约束,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发展需求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较慢。


——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人口总量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员流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长期存在,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供需矛盾和布局错位问题仍将延续。


——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不断积聚。小型化和空巢化使家庭功能不断减弱,抗风险能力不断降低,养老抚幼、疾病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家庭、农村留守家庭和残疾困难家庭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总的来看,我市人口发展与全国、全省人口形势同步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基数大但总量增长势头减弱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口内部结构部分优化与部分不均衡加剧并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持续凸显。实施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周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面对人口发展重大趋势性变化,必须实施人口均衡发展重大战略,加强统筹规划,把握有利因素,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努力实现全市人口自身均衡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不断完善促进家庭发展政策体系,综合施策,创造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为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持久动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完善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措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科学指导。完善人口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制度。实施超前谋划和战略预判,提早防范和综合应对潜在的人口系统内安全问题和系统间的安全挑战,切实保障人口安全。


——深化改革创新。转变人口调控与人口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统筹推进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综合决策。切实将人口融入经济社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城乡协调发展、“三区三线”划定等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建立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向合理区间回归,人口总量保持适度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显著提高。


——人口总量。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步向更替水平回归,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172万人左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左右。2030年全市总人口在1218万人左右,2021—2030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0‰左右。


——人口结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3—107区间,2021—20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保持正常区间。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0.8年和11.8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人口分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集聚人口能力增强,人口分布与城镇化、产业集聚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力争实现3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家庭发展及重点人群。家庭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家庭发展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和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共建共享能力明显增强。



第四节  战略导向


实现人口发展目标,必须立足我市实际,深入实施国家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和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工作,贯彻以下战略导向:


——注重人口自身均衡发展。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多措并举转变。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防止人口规模效应快速减退。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成果,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积累人力资本,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注重人口与经济互动发展。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实现人口与技术、产业、公共服务、社会就业良性互动。实施积极的人口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注重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着力补齐重点人群发展短板,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模式转变。


——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健全与不同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差别化人口政策,多措并举引导人口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适度集聚,支持鼓励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自愿迁出。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增强人口承载能力和人口发展动力。


第三章 保持适度生育水平


适度的生育水平是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势能优势,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


第一节  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建立生育政策改革和社会公共政策改革联动机制,推动生育服务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


建立生育政策微调机制。密切关注生育水平过高和过低地区人口发展态势,注重分析生育意愿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差别化、长效化的生育政策微调机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


加强外来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符合生育子女条件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妇要求在本市现居住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的,乡(镇、街道办)应及时办理。登记后可办理母婴健康档案、生育服务联系单,享受孕产期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节  完善生育服务管理


推进完善按政策生育服务制度体系。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理程序,全面推行网上办事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简政便民。加强人口监测信息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出生人口信息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健全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全面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基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重点提升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能力。


专栏1: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保障重点项目


基层计生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升行动。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条件,支持县(市、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升行动。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继续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开展好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接种、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服务。


   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以开展婚前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叶酸补服、母子健康手册发放、产前检查、产前筛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预防疾病母婴传播、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服务为抓手,打造涵盖婚前、孕前、孕产、产后和儿童等5个时期的生育健康服务链,建立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全市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第三节  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建立完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健全生育支持、婴幼儿照护、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家庭发展政策体系。贯彻落实税收、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最新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加大对困难的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以及受灾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制度。加大对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帮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作用。


扩大家庭服务供给。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合法有序参与家庭公共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培育发展家庭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支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制定家庭服务标准,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培训档案管理制度。


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做好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形成良好家庭文明新风尚。


第四章 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


围绕全市产业转型需求,拓宽渠道、多措并举、高效育才,全面提高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人才链助推产业链,实现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演进。


第一节  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


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升城乡义务教育水平,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优化城乡布局,推动教育投入、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序发展特殊教育,到2020年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探索实施“名园建分园”“强校带弱校”和“教育集团化”发展工程。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商水、西华、太康、郸城等4县职教中心建设,做强周口技工、西华的哥、沈丘物流、项城防水等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提高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鼓励创建一批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着力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量,扩大“3+2”分段高等职业教育和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支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资源共享,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按照国家统一安排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等教育提升发展,推动高校把发展重点转到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支持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调整优化学科结构,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物联网、现代物流、港口管理等新专业,培育一批建设目标明确、对接社会需求的紧缺应用型学科和特色学科。鼓励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立和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政策服务体系,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有序推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工作。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动地方高校与境外大学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支持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院校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引进优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和优秀教师资源,办好一批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的合作项目,着力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


第二节  挖掘劳动者潜能


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坚持“多路并进”“三改一抓”,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提升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培训体系,持续提升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效能。发挥技工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等方式,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鼓励企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项目。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和企业试点,规划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物和“大国工匠”。


推动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发展。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以职业院校、农业合作社、涉农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主体,建设一批综合培育基地、田间学校、农民夜校和实训基地,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实施乡土人才和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村电子商务师、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持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稳定转移就业,落实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扶持政策,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促进返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沈丘、项城、鹿邑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和淮阳、商水、郸城、太康等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凤还巢”工程,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积极推广沈丘县电子加工、扶沟县“TJ”吉他加工、淮阳区缝制帽、商水县无纺布等返乡创业模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周口由“劳务输出大市”向“返乡创业大市”转变。


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完善有关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深入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以培训促进就业。实施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全面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服务,加强职业病综合检测和积极防治。强化职业劳动安全教育。加强大龄劳动力职业培训,适时实施促进大龄劳动力就业促进行动计划,提高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  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逐步完善职工退休年龄政策,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作用。实施老年教育机构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改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建设一批乡(镇、街道办)老年人学习示范场所,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鼓励健康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发展、互助养老、社区管理、社会公益等活动。


第四节  有效利用域外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大力促进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利用,最大限度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现代金融人才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建设周口驻外人才工作站,搭建好与周口籍人才、社会知名人士的沟通联系桥梁。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并完善人才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配套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


第五章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人口协调发展,完善以“中心城市引领、县城轴带发展、乡村分类推进”为主体形态的市域空间人口布局,促进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平衡。


第一节  有序引导人口集聚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抓好交通和物流枢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品位提升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打造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郑州—合肥发展轴重要节点城市、豫东南综合交通枢纽和海上丝绸之路豫货出海口。重点支持周口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等支柱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加人口吸纳集聚能力;积极推动老城区改造提升,统筹考虑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区。依托淮阳撤县设区历史机遇,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加速推动淮阳区融入中心城区,实现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镇轴带发展。以百城提质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促进县城建设,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充分发挥重要交通通道的传导联通纽带作用,强化县域、小城镇之间分工协作、区域联动,促进产业、人口向交通便利的城镇集中。围绕周项沈西发展轴,充分发挥连接沪合郑区位交通优势,以宁洛高速、安罗高速、郑阜高铁、G36等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支持中心城区、扶沟、西华、商水、项城、沈丘等县城和小城镇协调联动,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围绕周商淮发展轴,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以商南高速、盐洛高速、S206为纽带,支持中心城区、商水县城和小城镇协调联动,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区位条件、地貌特征、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乡风乡貌等,按照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等五类村庄,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开展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工作,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第二节  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


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政策。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农村居民在城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均可申请登记城镇居民户口。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农村升学学生、参军进入城镇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六类人群落户限制。对经批准落户的人员,在当地没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没有直系亲属投靠、就业单位无集体户口的,可以在就业所在地派出所社区集体户登记户口。到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促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强化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和医疗救助等制度衔接。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逐步扩大公共服务和便利事项范围。


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激励机制。农业转移人口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继续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他集体经济权益。引导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建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完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体系,切实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三节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强化空间用途管理。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 “三区三线”主要控制线,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城乡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思路,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划定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


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顺应城镇化趋势和人口流动规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规划统筹管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差别化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措施,推动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到2020年底实现3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对于中心城区、县市城区和乡镇,按照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有序增加土地供应,稳步扩大建成区,着重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对于城西地表水源地、龙湖湿地、许湾湿地、沙河大逍遥滞洪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地区,实施限制人口迁入政策,有序推进生态移民。


促进人口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加快饮用水水源地、河流及流域、网格化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一区、一带、两心、多廊”的全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实施森林周口建设行动,以中心城区绿化为重点,重点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生态廊道绿化、农田林网、乡村绿化美化、湿地保护与建设、优质经济林、林业产业融合发展等七大工程,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花、草合理种植的城乡绿化体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大力推行创新驱动、资源集约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

周口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一区”。城区西部水源保护区,包括沙颍河周口大闸上游的城市水源保护区和沙河、颍河两岸防护林带以及沙颍河大逍遥滞洪区,区内禁止建设。


“一带”。沙颍河生态廊道,为区域级重要生态廊道,廊道两侧保护宽度不低于100米,建设“沙颍河生态绿带”,发挥生态绿谷和景观项链的功能。


“两心”。生态绿心,以淮阳龙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引黄调蓄湖为核心,利用许湾低洼地水系和周淮结合部农田景观构建,打造“周口-淮阳”发展轴上的休闲游憩功能区。


“多廊”。沙颍河、贾鲁河、涡河、汾河、黑茨河、新运河等河流生态廊道,郑阜高铁、宁洛高速、盐洛高速、大广高速、周南高速、安罗高速等道路生态廊道,建设防护绿带,形成网状生态廊道体系。



第六章 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时刻关注贫困人口、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创造条件让重点人群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第一节  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45个深度贫困村,聚焦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深度贫困对象,通过发展生产、劳务协作、教育支持、医疗救助、低保兜底、人居环境改善等措施,促进贫困乡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2020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持扶志扶智,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总结宣传脱贫典型,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坚持防返贫防松劲、抓好巩固提升,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稳住已脱贫人口、已脱贫村、已脱贫县的脱贫成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专栏4:周口市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项目


产业扶贫。到2020年底,实现每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培育发展1至2个优势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至2项稳定增收渠道;所有贫困县建成县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一批有特色、有产业的电商扶贫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培育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将1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成为A级旅游景区;基本实现贫困县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全覆盖。


创业扶贫。开展贫困家庭应往届“两后生”免费技工教育,每年对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至少开展1次免费职业培训。


生态扶贫。2020年为贫困人口提供1024个护林员岗位,带动1000个贫困家庭、3000多贫困人口实现生态补偿脱贫;吸纳3万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健康扶贫。每个贫困县办好1所县级医院、1所县级中医医院、1所县级妇幼保健院,贫困县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贫困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


教育扶贫。2020年招聘1600名左右特岗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免费为贫困地区培养100名全科教师;培训乡村一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万人次以上;选派一批教师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支教工作;继续加大投入,基本解决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和离家较远教师住宿问题。


助残扶贫。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计划和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20年帮扶1556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和完成7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改造任务。


危房改造扶贫。重点做好农村危房查漏补缺和收尾工作。


交通扶贫。“以四好农村路”为引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安排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保障未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通硬化路建设。实现所有贫困村通硬化路率、通邮政率达到100%,具备通车条件的贫困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饮水安全扶贫。完成深度贫困村和年度计划退出贫困县的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同时统筹解决好其他区域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电网升级扶贫。围绕7个脱贫摘帽县所有贫困村,排查电网薄弱环节,制定电网加强方案,确保实现所有贫困村通动力电。


环境整治扶贫。完成全市贫困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级达标验收任务。2020年,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康复护理机构,鼓励县级城市利用综合医院医疗资源兴办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相衔接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体系,强化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提升中医保健、体检体测、体育健身等健康管理水平。建立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人的补贴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


专栏5:周口市健康养老重点项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1)以社区(行政村)为单位,建设面积不小于350平方米的社区(行政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重点提供日间照料、家政、助餐、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2)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要求,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用地标准,保证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30平方米、已建成住宅小区每百户20平方米的配建标准,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实现养老用房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兴建标准化养老服务机构。(1)通过规划新增与现状挖潜相结合,适度新增养老设施床位。(2)加强农村特困供养机构的改造提升。以改建或扩建为主,加强县级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增强长期照护功能,增设失能人员生活服务照护单元以及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医养结合照护单元。(3)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可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在保证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将闲置床位面向社会开放。(4)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商标品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5)落实各类养老机构优惠政策,如养老机构用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政策、资金补贴政策、融资政策等。


医养融合发展建设行动。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促进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1)医疗保障部门要根据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完善协议管理规定。(2)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养老服务。(3)鼓励兴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所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4)在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护理型床位改造,每所养老服务机构设置护理型床位不得少于总床位数的30%。


“互联网+养老”建设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1)建设周口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2)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


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行动。谋划一批大型养老服务项目,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扶持,加快养老服务项目落地实施。


第三节  促进妇女儿童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性别平等全面纳入公共政策和社会文化,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防止性别歧视,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生命健康质量。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等权利,平等参与决策和管理,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努力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保护女童的社会氛围。强化对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推进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关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适时推进市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场所母婴设施。


专栏6:周口市妇女儿童重点项目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稳步推进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实现市县全覆盖。


“两非”打击工程。加大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家庭发展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设立市、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


第四节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按照“强三性去四化”要求,稳步推进残联系统改革。以生活照料、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教育维权等领域为重点,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为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增强残疾人制度化保障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实行12年免费教育,对残疾儿童普惠性学前教育予以资助,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按规定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开展各类就业创业活动。加强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完善城乡无障碍设施,推动信息无障碍发布。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服务产业,培育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和企业。


专栏7:周口市残疾人重点项目


友好环境建设。支持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逐步将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财政预算。


贫困听障儿童人工耳蜗全覆盖项目。做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助推残疾人精准康复。


第七章  规划实施


本规划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市促进人口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重大人口政策研究制定,协调解决人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展改革委要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编制本地的人口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规划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节  强化人口数据支撑


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切实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信息网络,建立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和更新机制。整合教育体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推进市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就学升学、户籍管理、婚姻家庭、殡葬事务、就业创业、生育和健康、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和开放利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做好人口信息服务。


第三节  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常态化的人口预测预报机制,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全市人口预测报告。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推进开展人口中短期预测,支持有关人口健康、人口安全、人口预警的快速反应机制和体系建设,为科学决策、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发挥专家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完善重大人口政策咨询机制。


第四节  开展动态监测评估


按照国家、省要求,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框架内增加人口风险评估内容,制定重点评价清单。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人口的影响,加强人口安全风险防控,做好政策预研储备工作。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五节  加强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人口市情、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及时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各类群众团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创人口发展工作新局面。

来源:市政府网站

责任编辑:(郸城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