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郸城县巴集镇的3.5万亩花生已进入丰收季,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忙着采收,一串串饱满的花生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光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丰收图景。
巴集镇西刘楼村村民巴宇飞今年种了70多亩花生,由于气候条件好,再加上传统种植与科学管理双管齐下,他家的花生喜获丰收。在巴宇飞的花生地里,一台大型花生收获机往复作业,一株株花生破土而出,果实饱满、色泽金黄。
种植大户巴宇飞说:“今年的花生从长势来看,产量能达1000斤左右,这个收成还是比较可观,如果打成籽的话,产量在700斤左右。现在的市场价格是4元左右,一亩地的收入能达3000元左右,整体效益还可以。”
为保障花生种植户的利益,巴集镇还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收购点,与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签订种植和收购协议。在当地一家庭农场收购点,现场机械轰鸣、工人忙碌,一车车刚从地里运来的花生在这里经过剥皮、筛选、装车,即将发往各地市场。
某家庭农场收购点负责人刘红丽说:“下一步,我们准备引进色选机,进行产品初加工、分类,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花生附加值。”
近年来,巴集镇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依托当地沙壤土质优势,将花生种植确定为富民强镇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花生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镇花生种植规模达3.5万余亩,培育规模化种植大户43户,带动2200余户农民融入花生产业链,成立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2个,建成花生初加工企业4家、饲料加工企业3家,实现了花生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和全资源转化。此外,该镇正加快推进1个深加工产业园和2座标准化加工车间建设,有效打通从“田间”到“车间”的关键环节,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如今,小小花生已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巴集镇党委书记晋慧萍说:“下一步,巴集镇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在‘延链、强链、补链’上下功夫,发挥规模优势,推动花生产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巴集花生’品牌,提高花生附加值,让一颗颗小花生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豆豆’。”